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军事行动至今已过去数日,相关战报信息也逐渐得以公开。虽然乌军遭到重创,但俄军也并非毫发无损,相关信息显示,俄军至少有两架卡-52以及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被击落,飞行员下落不明。虽然相较乌克兰,俄军损失算不上大,但相关教训,仍值得深入研究。
以俄军损失的两架卡-52为例,其中一架在乌克兰基辅西北戈斯托梅利地区被击落,中弹部位为左副翼发动机部分,很可能是因为失去动力而迫降。不过仅从外观来看,整体外形保持还算良好,座舱完整,未出现侧翻,螺旋桨完整,防御装甲良好,弹射座椅未弹射;至于另外一架,在Vyshgorod附近被击落,疑似坠毁水库。对于这两架被击落卡-52,基本确定是遭到地面便携式防空导弹伏击,而俄军直升机由于超低空飞行,甚至连红外干扰弹都未来得及发射。
对于卡-52以及米-24出动从战术理论上来看,俄军很可能是想实现对部分重点地区的突防、速降、控制、占领,然而这种大纵深突防,却面临极大风险,这点十几年前的美军早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惨痛“演示”:2003年3月24日,美国陆军第11航空团出动32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第二装甲旅实施纵深攻击,然而由于战术过于激进,在不清楚敌方地面防空火火力配置的情况下,突进过于深入,导致机群在纳杰夫地区遭到了伊拉克地面防空力量猛烈阻击,虽然此时伊军装备相对落后,多数防空装备仅是轻武器,但还是成功仍击落了一架“阿帕奇”,至于剩余31架也全不同程度受损,为此只能终止任务,返回基地。
这次惨痛教训后,美国陆军对武装直升机出动给出了严格限制,尤其是执行纵深打击任务时,必须使用固定翼战机对地面防空火力进行压制,同时地面重装部队也需做到空地协同,在空中力量前出的同时,地面火力也要协同推进,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火力压制。虽然这已是十余年前的美军战术,但时至今日由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命中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美军相关战术仍是非常适用,甚至需要进行更广泛的使用,毕竟武装直升机面临的威胁有增无减。
然而从俄军被击落的武装直升机来看,显然并未采用类似战术,俄军对于武装直升机使用依旧过于激进,大纵深突防过程中,俄固定翼战机提供的空中支援极少,甚至没有对乌军地面防空力量进行压制,同时俄军地面部队相对空中力量,行动又过于缓慢,严重脱节,这令俄军武装直升机陷入过于孤军深入局面,毫不隐晦地说,俄军又重蹈了十几年美军覆辙。至于原因,或只能用俄军过于轻敌,低估乌军地面防空力量并且迫切想要完成纵深突击任务来解释。
以史为鉴,美俄付出的惨重代价,对于我军而言却是宝贵的行动经验。就近年来我军装备一系列新装备来看,战时也完全可以组成类似俄军的空中突击力量,比如利用武直-10以及直-20组成空中突击编队,在对敌方地面装甲部队进行有效压制的同时,实现人员装备的突进,换句话说这种组合模式理论上确实可在军事行动爆发初期实现对关键地区进行争夺,但从美俄经验教训来看,也需要认识到,单枪匹马依靠直升机对未知地域进行低空大纵深突进,也面临极大风险,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并存。
那有没有办法实现最大收益与低风险共存?有!而这个关键就是无人机。经过这十几年发展,大型军用无人机技术水平早已有了质的飞跃,从去年珠海航展展出的各型无人机来看,我军无人机水平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毫,尤其是像彩虹-6、攻击-11这些型号,对地打击能力不逊于常规固定翼战机,并且无论是从操作成本还是滞空时间以及侦察能力都明显占优,而在武装直升机进突防之前以及突防过程中,使用大量无人机边侦察,边反馈,边打击,在确保突防速度的同时,还确保了突防安全,一举两得,大收益与低风险并存。
不过从四天军事行动来看,俄军无人机压根就没有存在感,也并未对于武装直升机纵深突防力量提供足够情报与火力支援,这也造成了俄军无谓的损失,希望吃亏的俄军能够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毕竟现代战争不是一味地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