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制造网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大场基地生产线关闭 “永不放弃”誓言激励中国

   2021-01-27 256

位于上海宝山的中国商飞大场生产基地下线了最新一架ARJ-21-700支线客机,为这个生产过运-10、麦道-82、ARJ-21的中国著名客机生产基地画上句号,此后的ARJ-21系列飞机都将和C-919等大飞机一起在浦东祝桥基地生产 。


大场是我国喷气式客机的诞生地,1980年9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运-10大型客机在这里一飞冲天,也使大场机场名闻天下。

上海制造大客机源于毛泽东主席1970年视察上海时的指示“上海的工业基础很好,可以造飞机嘛 !”随后不久,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就向三机部下达研制计划,要求航程达5000公里到7000公里,能够满足周总理直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之用,平时是客机,战时可做运输机,不考虑经济性,但研制速度要快,明年(1971年) 就要基本搞出来。这就是著名的708工程。

要说造飞机的条件,其实上海当时并不如造战斗机的沈阳、成都,造轰炸机的西安以及造运-8的汉中,当时的上海没有航空工业,要说造飞机还得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海军在江南造船所设立的海军制造飞机处,制造过约20架水上飞机 ,这早就断了代了。

根据1970年8月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正式下达的任务,运-10研制由上海市和三机部联合领导,空军协调,从三机部、航空研究院、空军抽调600多名设计人员在上海成立大型客机设计院(604所)。


大场机场当时是空军5703飞机修理厂所在地,当时就和机场一起下放给上海市,由海军航空兵和该厂共用大场机场,上海市负责机场跑道延伸和厂房建设,这就是位于大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的由来。

运-10的设计工作于1971年4月启动,空军最初的想法是以轰-6为基础,这就和苏联在图-16(轰-6原型)基础上研制出图-104客机的思路相仿了,但空军要求要比伊尔-18、图-104、英国“三叉戟”更好。构型参考图-104或者尾吊三发的“三叉戟”。


此时运-10飞机的总设计师马凤山提出,不走苏联图-104的路线,而是按英美适航条例设计。

1972年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波音707访华,同年中国民航就订购了10架波音-707客机,运-10的备份方案--翼吊四发方案也确立了下来。

到1975年,运-10设计工作基本完成,1978年01架飞机成功进行静力试验,1980年9月26日,运-10客机02架在大场机场首飞成功。


当时配套的涡扇-8发动机还未量产,运-10原型机还是借用了波音707客机的备份JT-3D,但涡扇-8也已经在1976年开始了地面长时间试车,1982年原型发动机更是装在一架波音-707飞机4号位上完成试飞。


整体来看,运-10的研发速度非常快。在随后的两年中,运-10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并6次运送货物抵达拉萨。虽然此后运-10项目下马,但大场成为中国最大喷气式客机的生产基地,上海飞机制造厂也称为时代的标记。

今天看来,运-10当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最初的“不考虑经济性”这一条就定了调,造一两架原型机可以,但量产交付民航就当时的工业基础来说可能比较困难,据一些回忆文章记述,很多部件虽然国内厂家制造出来了,但并不具备量产能力,民航当时基于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理由不要也有其道理,当然如果幸运的话直接转军用,或许能慢慢熬到运-10成熟的一天,今天满天飞的运-8/9,当初也是小批量生产,甚至一年也产不了几架,真正上大批量也是21世纪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是军队最穷的时候,看什么都眼馋看什么都买不起,保尖端武器,停常规武器,很多项目被迫下马,运-10也属在劫难逃。但最可惜的是,研发队伍的解散,成果的丢失。

上海飞机制造厂把这架飞过大江南北,看过崇山峻岭的运-10停在厂区,树立“永不放弃”的誓言碑作为暂且无奈放下的刻骨铭心的标记。


至于1985年启动的组装麦道-82项目,不能看成是终结运-10的阴谋,并不存在麦道要求停止运-10研制作为合作条件的事,运-10下马和组装麦道-82合作这两件事儿之间隔了好几年。实际上很多家中国飞机制造企业参与了制造外国零部件的工作,军品大减,这些企业承担这些外包工作也是自谋生路。麦道找上海飞机制造厂组装客机,其实和德国大众与上海汽车厂合资造桑塔纳轿车类似,麦道也是基于占领中国市场的考虑,美国政府和军方其实是不情愿的。

从客观上来说,组装麦道-82提升了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制造能力,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在把麦道-82生产许可证延伸到上海的同时,也使得上海飞机制造厂建立了符合FAA标准的质保体系。

及至90年代后期,麦道被波音兼并,飞机界的“桑塔纳”最终未成大器,仅组装25架麦道-82和2架麦道-90就宣告结束。


大场再次起飞自己造的飞机就到了2008年11月28日,第一架ARJ-21在这里起飞。

ARJ-21项目2002年国务院立项,是基于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使用要求,自行研制的70-90座级支线喷气客机,ARJ-21可算是我国大飞机项目重启的试水之作,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工业水平都到了新的高度,按市场需求研发商用客机已经具备条件,ARJ-21研发速度非常快,立项第二年中航旗下上飞、西飞、成飞、沈飞等四大企业就开始了各自承担的零部件的生产,2005年完成了全部结构和系统发图,进入全面制造阶段。


很多人说,ARJ-21从尾吊布局上看跟上飞组装过的麦道-82非常像,作为试水探路的支线客机,全面温习一下自己熟悉的技术路线很正常,采用市场模式,采购大量国外成熟货架产品整合也是此前没有尝试过的,与运-10比较,ARJ-21从一开始就把解决量产、成熟度、经济性、安全性作为重点,2008年首飞之后,虽然又过了多年才加入航线服役,其实那也是为后续的C-919取证探路,10多年时间,为中国商用大飞机开辟通路,这才是ARJ-21的最大贡献。


现在总订单已达596架,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都订了货成立了机队,这型以中国使用条件为目标设计的支线客机,未来前景不可限量,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是中国航空工业值得称道的佳作。


大场基地生产线关闭,现在ARJ-21和C-919都在浦东祝桥基地生产,未来还将有CR-929等后续机型,这里已经有中国的西雅图、图卢兹之誉,在立下“永不放弃”誓言30多年之后,中国商飞以昂首起飞的姿态,告慰百折不回、奋斗不息的前辈!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