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7点45分左右,520架无人机在长沙傅家洲起飞,在空中用一幅幅彩色画悼念袁隆平院士。
静谧的夜空中,520架无人机成为了最闪烁的“星星”,它们拼成杂交水稻的图形,重现袁隆平院士在稻田边工作的场景,画出了袁院士养的猫袁花花向袁老告别的最后一幕。
无人机表演的最后,520架无人机在湘江上空组成袁隆平院士的画像,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悼念。
评论丨最好的纪念 做一粒好种子
几天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人们以各种方式向这位人民科学家默哀、致敬。
“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几天,从湘雅医院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到明阳山殡仪馆,万千市民雨中恸哭送别袁老。明阳山,吊唁的市民络绎不绝,队伍看不到头,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随父母来的少年孩童,更多的是年轻的面孔……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悼念堂,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唁电贴满了两面墙。在网上,网友的留言无不令人泪奔:“饱食当念袁公情,思忆弥漫稻花香。”“缅怀袁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几天,明阳山,人如潮,花如海,思念似海。悲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的上空,弥漫在全网,流淌的不只有哀伤,更有一种温情而蓬勃的力量在生长。
群众自发到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院士(王毅供图)
论文写在大地上,精神长留天地间。袁隆平院士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雄伟不朽的中国丰碑。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袁隆平的名字,写入了辽阔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止是超级稻的种子,还是一颗做人的种子,一颗创新与奋斗的“种子”。有一种传承,是“做好种子,为国为民”。
做一粒有信仰的种子。这几天,人们自发地不约而同赶来吊唁袁老。长沙街头的送别,弘扬了崇尚科学家的正气。近日,一则“某几位流量明星在南京大学拍戏遭冷遇”的消息引发关注,因为“我们追的不是漂亮的脸蛋,追的是实力和内涵”,舆论为南京大学学子们的“反常”表现点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隆平院士来到校园时的场面:2019年9月,当袁隆平院士来到湖南农大时,整个校园秒变大型追星现场。人们追捧的,正是他身上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学家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一个民族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追捧和崇拜为这个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那这个民族就一定会充满希望、薪火相传!“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当用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做一粒奋进的种子。有一种缅怀是“感恩国士,吾辈奋进”。怀念袁隆平院士,青年当自强,不负盛世韶华。少年强则国强,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袁隆平院士经常说,“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新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新时代呼唤昂扬的奋斗精神。袁隆平院士用一辈子的实践追求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激励我们不断奋进!当今,青年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中国青年。登陆火星的“天问一号”,研发队伍平均年龄35岁。去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拼搏奋进的身影,成为每一个青年人追赶的标杆。我们当努力做好一粒种子,做好播种机,“撸起袖子加油干”,带着梦想继续前行,在新时代创新创造创业的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未来可期!
做一粒赤诚的种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对袁隆平最好的缅怀,就是传承他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袁老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学习他勇于创新、追求极致、不断超越、探索不止的求实精神,学习他心怀苍生、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仰望星空,天上有颗星星,名为“袁隆平星”,它在太空永恒闪耀,指引我们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赓续星光,袁隆平在无数青年心里种下的种子,必将落地生根,代代传承,必将长出一片繁茂的森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坚信,十四亿中国人共同奋进的磅礴伟力不可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