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航空发动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业体系内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严重依赖进口,不但消耗大量资金,还要面临被断供和卡脖子的风险。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部署,在这里要圈个重点,因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有望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虽然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有高中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但是,想要真正造出一款同时满足性能、寿命、经济性和可靠性等各方面要求的航空发动机,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从原理上来说,航空发动机首先通过第一级风扇吸气,然后经过层层压气机叶片不断将其压缩,与雾化状态的燃油充分混合,在燃烧室内点燃形成高温气体迅速膨胀,通过尾喷管向后高速喷出产生推力,同时通过涡轮带动风扇继续运转不断吸气,形成稳定的循环工作状态。
既然原理并不复杂,为何中国在航发领域长期受制于人?这里面主要牵扯到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设计。如果设计不合理,一切都是白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华实施技术封锁,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只能一点一点摸索,没有捷径可走,这需要大量人才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
其次是材料。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工况极为恶劣,要在上千度的高温下连续运转,对材料的要求极高,成本也令人惊叹。一个涡轮叶片的造价高达几十万,堪比一辆中高级轿车,而一台发动机需要上百个这种叶片。
此外,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叶片,其内部竟然布满了空心散热管,否则寿命指标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这些都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不断地摸索、试错,不停的推出改进方案,是真正的费钱、费力、费时间。
第三就是加工。航空发动机设计精密,自然对加工环节有苛刻的要求,如果做出来的零部件误差超出允许范围,整台发动机都要报废。因此,高级加工人才和高精度的机床,都是制造航空发动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实归根到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创新,只要能够打通这个环节,凭借几十年来的积累,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完全可以厚积薄发。因此,这次的两会工作报告,重点就在人才和创新上做出了部署。
报告提到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要下大力气,强化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尤其是对待人才,对待科技创新,要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施展才华。
在创新领域,报告中强调,加强战略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保障。分析人士认为,这里所指的关键零部件,应该包括了航空发动机和中高端芯片等对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产品。因此,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将会集中各项资源,集中攻克诸如航空发动机这种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大型客机也会获得长足发展。
尽管由于疫情的影响,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呈现低迷状态,但是航空货运却迅速崛起。相对海运和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快捷、安全的特点,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国要想把握这次历史机会,无论是发展大型客机还是研发更先进的军用战机,必须要首先解决航空发动机的问题,而且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加先进的型号,才能稳固立足。否则等西方国家恢复过来,必然要用航空发动机作为手段,展开新一轮的制裁和要挟,这是我们绝不能允许发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