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领域,苏联曾经和美国进行过激烈的太空竞赛。在登月、军事航天等战场之外,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竞相发展航天飞机这一可复用航天运载工具,但和美国航天飞机造了5架并投入上百次飞行不同,苏联的“暴风雪”航天飞机家族实际上是夭折的,而最近,一则和它有关的新闻,更令人唏嘘不已。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最近,遗留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的“暴风雪”航天飞机的2号轨道器(产品1.02,代号“暴风雨”/Птичка,绰号“小鸟”),在一个年久失修的巨大总装厂房里,遭到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破坏,这些不速之客在“暴风雨”号的机身上进行涂鸦创作,把这里当作是街头巷尾。
图片:被涂鸦的“暴风雨”号
现场曝光的图片,让人颇感震惊。“暴风雨”号的机身两侧,用俄文西里尔字母写有“好”,“ 尤拉(注,指首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昵称),我们已经到达!”和“在飞向星空之前,一个人需要学习如何在地球上生活”的字眼,他们甚至还大胆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证明有4个人参与。
图片:机身防热瓦已严重脱落
对此,俄罗斯航天集团非常愤怒。其在社媒上发文称:“俄方将把如何保存(暴风雨号)这一问题,带到哈萨克-俄罗斯政府间委员会下届会议。”苏联解体后,其最重要、功能最丰富的航天发射中心拜科努尔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每年要花约100亿卢布租赁这一发射场,自然无力精心维护这一发射场。
图片:“暴风雨”号和OK-MT全尺寸模型
“暴风雪”(Буран)是苏联的航天飞机计划代号,也是第1架轨道器的名字。它重约105吨,外形上和美国航天飞机很类似,也是能够重复使用100次,具有约30吨的低轨道运载能力。
但在发射入轨的方式上和美国航天飞机有很大差别,它直接靠具有上百吨低轨道运载能力的“能源”号超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入轨,“暴风雪”的轨道器本身不带有主发动机(但有姿态控制发动机),而美国航天飞机的SSME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就是装在轨道器上的,和一个巨型燃料箱和2枚可复用固体助推火箭组成联合体。
图片:暴风雪和美国航天飞机对比图
“暴风雪”计划快要出成果时,苏联已经是风雨飘摇。
1988年11月15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第110号发射架,巨大的“能源-暴风雪”带着火焰冲上云霄,持续205分钟的低轨道飞行之后,降落在拜科努尔尤比雷尼机场跑道上,环绕了地球2周,但“暴风雪”号里面并没有宇航员,这是一次无人自动飞行,此后,“能源”号和“暴风雪”号,再也无法离开地面。
图片:发射前夕的“暴风雪”号
在苏联解体时,耗资巨大的“暴风雪”计划已经颇具成果。
“暴风雪”号(产品1.01,第1架轨道器)完成首次无人飞行,这次遭到破坏的“暴风雨”号(产品1.02)完工97%,第3架轨道器(产品2.01,代号“贝加尔湖”)完工50%,另外还制造了多架用于大气层内飞行的全尺寸飞行或地面测试模拟机,比如被德国斯派尔技术博物馆购买的BTS-002飞行测试机,装有4台AL-31涡扇发动机,用于模拟在大气层内飞行特性。
图片:89巴黎航展上,这对组合震惊世界
但随着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下,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暴风雨”号1992年首飞、“贝加尔湖”号1994年首飞,都停留在了计划中。
而留在拜科努尔的“暴风雪”兄弟姐妹们,更是沦为一堆无人问津的天价垃圾,2002年5月12日,“暴风雪”号轨道器和“能源”火箭在总装厂房垮塌事故中被毁,这次被涂鸦的“暴风雨”号和OK-MT全尺寸模型,留在拜科努尔另一座总装厂房里吃灰,而3号轨道器“贝加尔湖”号,则留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机场风吹日晒。
图片:垮塌事故中被毁的“暴风雪”号
应该说,航天飞机计划是苏联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巅峰,但这个国家,却在这个巅峰“Biu”一声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