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国空军在对越战和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的观察中发现,普通战机的笨拙表现,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于是我国科研人员决定研制出一款,可以在空中打游击的小型超音速歼击机。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几乎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一方面给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恶劣,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彻底决裂。当时高层预计未来的战争,中国空军前线机场将是敌人的优先打击目标,而我国防空力量和空军实力,并不能保证在敌人强大的空军面前夺取制空权,这时的高层开始考虑,如何在巨大的军事威胁下,尽可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于是空军则想到了空中游击战的作战理念,具体的思路就是依靠小型歼击机群,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升空,偷袭敌方飞机。利用比较优秀的加速爬升和盘旋能力,打完就跑,为了配合这一理念,都需要研发一款全新的飞机来满足国防的需要。这飞机必须要轻具被装在卡车上,快速从前线机场隐蔽疏散的能力,还必须能在公路和简易跑道等恶劣环境起飞升空作战。升空后还必须能在敌方意料之外的地方偷袭,同时还必须造价低廉,可以让国家在消耗战中负担得起飞机的损失。这些设计指标看似苛刻,不过伟大的中国航空工作者还是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
1968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最终克服万难,完成了这种飞机的方案设计,总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强武之父陆小鹏。随后以1年05个月的时间造出了三架样机,1969年3月,型号名称定为歼12,次年完成首飞。之后满足所有设计指标的歼12飞机又飞赴北京,给中央领导作飞行表演,与一般乘一艘战斗机起飞滑跑距离需要千米左右不同。歼12只要在跑道上滑行了500米就能腾空而起,可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了。在空中它可以在5千米高度以1140米的半径转弯,加速从0.9马赫到1.2马赫,只需要65秒。11000千米高度更是用达到1.5马赫,海平面高度爬升率可以达到180米每秒,甚至能以0.95马赫的速度巡航。
只看它在空中像打雷似地怒吼起来,扬着头翘起尾,用闪电般的速度在云层中飞驰,一眨眼的功夫便腾空而起了,不一会儿抬头再看银色的飞机已经变成了一个小白点儿了。表演获得了在场领导的交口称赞,叶帅将其意为“空中李向阳”从此这一绰号也就成了歼12飞机响亮的代号。后来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歼12做了十项重大修改,如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率,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实验,改进后的飞机于1975年7月再次试飞成功。
至1977年1月止,歼12共试飞了135架次,总计81小时12分钟。完全达到了原先下达的技术指标要求,然而时过境迁。当初下达指标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空中游击战被当下情况证明是不现实的。进而超轻机身决定了它只能挂载极少量的武器,除了两门的航炮外就有两个挂点,最多只能装备两发红外导弹。而且延续了老米格的那个机头进气设计,根本装不了雷达。超轻机身和涡喷发动机的组合,也使得它的航程短得可怜,甚至拆了座舱,加上雷达,它就变成了轰炸机上的巡航导弹。
因此空军后来表示不准备采购次飞机,1978年这个项目被终止,歼12也从此成为了历史。即便以现在的空战理念来看,当初这个歼12项目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虽然战斗机轻量化算是逆潮流而行。但短距起降和高机动性却是符合发展潮流的,而且完成这个设计指标的过程,花费了很多心思。为了尽可能减重,用了许多创新设计,甚至用上了复合材料。成为了日后的技术储备,这些都是这个项目为中国航空工业留下的巨大遗产。而作为中国第一款摆脱苏式飞机设计思路的战斗机,歼12毫无疑问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