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苏州鹭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同样有一面令人骄傲的墙
展示的是全球170多家客户的名录
这两面墙背后
是苏州工业园区多年来
精心培育航空装备产业的决心与实践
也彰显着这片开放创新沃土
面向未来“直冲云霄”的底气和魄力
如今园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航空装备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然迎来量质齐飞。
在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8个园区项目现场签约,围绕大飞机产业链加速布局,园区也豪迈地写下“任务书”:定航空航天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高起点规划建设大飞机航空产业园,力争到2023年,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50家,产值超200亿元,实现企业和产值双倍增。
腾飞
产
值
超
百
亿
元
园区航空装备产业量质并举
赛峰集团
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和设备制造商,参与了全球许多大型航空航天项目。赛峰飞机发动机苏州公司早在2006年就落户园区,主要生产、组装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和模块。多年来,企业不断加码,扩大在园区生产规模的同时,也持续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通用电气航空(苏州)有限公司
是全球500强企业——通用电气(中国)旗下航空集团在中国唯一一家制造工厂,于2003年在园区成立,专注生产飞机发动机部件、复合材料、飞机机翼和整流罩等产品。经过近二十年的深耕发展,公司员工队伍增加两倍以上,已成为园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
据悉,园区现有航空装备产业相关企业超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64%为外资,基本为全球知名航空装备企业区域总部,包括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赛峰发动机、普美航空、豪梅特等等,同时集聚联佳精密、千机智能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形成了外资和内资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园区航空装备产业起步早、起点高,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也为整个行业培养了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园区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夯实基础。在品牌企业加速集聚的基础上,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苏州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微电子所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户园区、加快建设,为园区航空航天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园区航空装备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自主创新练就扎实“内功”
联佳精密
自主开发组合刀具,将原本一个多小时的加工过程,缩短到几分钟……围绕一块控制机翼方向的铝合金液压阀,联佳精密做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努力。“航空结构件的加工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虽然我们大多都是按图纸做生产,但要实现高精度、高重复性、低成本地加工,必须依靠工艺创新。”苏州市联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五九说。
自2004年成立以来,联佳精密始终在“创新”二字上苦练“内功”,目前已取得40多项专利。“目前我们有约50名技术研发人才,每年的技术投入占销售额的10%,我们会对包括设备在内的工艺体系作进一步革新,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章五九说。从图纸到产品,工艺创新支撑着联佳精密的迅速成长,目前企业在航空制造、半导体装备、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方面都有布局,特别在航空领域,输出了大量的内饰件、结构件产品,客户包含中航工业、上海飞机制造等,年订单金额上亿元。
鹭翔航空
要在航空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技术本事要拿得出,市场机遇也得把得住。经过十年的打拼,苏州鹭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客舱厨房插件行业的领先企业,年产约30000部餐车、40000个物品箱(标准箱)、40000个烤架以及相关的烤盘、抽屉等客舱服务设备。
在飞机上,厨房小推车、餐箱、烤架等都是通用件,在技术革新上的空间相对有限,鹭翔在对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从市场着手另辟发展蹊径。“适航证相当于产品上飞机的通行证,拿得越多,市场也就越大,我们从起步之初就着重适航认证及商业方面的工作。”令苏州鹭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姝萍倍感自豪的是,现在鹭翔几乎拿全了包括中国、欧洲、美国在内的相关适航证件,80%的产品走出了国门。
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大飞机产业打上了“苏州制造”的新LOGO。会上,30家园区企业纳入全市航空航天产业优选企业培育库,联佳精密和鹭翔双双成为首批入库企业。
联动发展实现跨越腾飞
目前
因为基础坚实,产业潜力得以凸显。目前,园区航空装备企业中,不少和波音、空客等世界主流商用飞机制造商已有长期合作,而受益于航空装备产业链的细化和客制化需求,20余家园区企业已深度参与到商飞供应商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中,商飞现有一级供应体系中,园区企业占据苏州大市供应商总数的近七成。
随着国内航空出行需求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国产大飞机的成熟商用加速,章五九深切体会到,企业与国产大飞机的联系愈发紧密了,目前联佳精密已成为商飞的一级供应商。“几年前我们几乎只供应国外客户,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在这里集中,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为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
站在新的风口,园区航空航天产业蓄势腾飞。为加速实现双倍增,下一步,园区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苏同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机遇,承接上海发展大飞机产业的辐射溢出效应,全面深化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并举,积极发挥最强比较优势,全面加快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人才引育,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圈。
同时,园区还将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吸引一批高水平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落户,加快成立民用飞机工业软件联盟,与商飞上航共建民机工业软件联合创新中心,打造民机工业数字化生态链。
产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在深化制度创新、营造最优环境方面,园区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制度创新优势,支持具备条件的航空航天企业开展检验检测维修业务,出台一批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一支30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投资基金,优化进出口监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开展通关加物流配送压力测试,加速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